中国灯谜
发布者:国际交流合作处 2024-06-25 浏览次数: 371
灯谜又称"文虎"、"灯虎",但人们都习惯用"灯谜"一称。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。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,谜语来源于中国民间口谜,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,它在中国源远流长。春秋战国时期,出现了"隐语"或"庾词"。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。三国时代猜谜盛行。在宋代出现了灯谜。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,供人猜射。明清时代,猜灯谜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。
早在夏代,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"庾词"(庾是隐藏之意),也叫"隐语"。当时由于列国分争,有不少游说之士在进谏时,往往都用"隐语"道出已见,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。秦汉以后,这种风气更加盛行。西汉曹娥碑后题有"黄娟幼妇外孙齑臼",射"绝妙好辞",即是"隐语"。《文心雕龙•谐隐》指出,"自魏代以来?而君子嘲隐,化为谜语。"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,千变万化。人们有时用老虎的难以射中,来形容谜的难猜。因而"灯谜"又称为"灯虎"。其中用文字作谜面的叫"文虎",用诗句作谜面的叫"诗虎"。猜谜就叫"射虎"或"打虎"。<<国语.晋语>>记载:"有秦客庾词于朝,大夫莫之能对也。"可见那时的这些"庾词"和"隐语"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。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"井"、"龟"、"土"三个字谜,并以<<字谜三首>>收入他的诗集后,才有了"谜"字一称。
一、灯谜的结构
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,即谜面”、”谜目”和“谜底”。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。谜面”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,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;它好比几何学中的“假设”,而谜目”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“事务”,是答案所属的范围,它好比几何学中的“求证”。谜底”自然就是答案了。它好比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。举个例子“书山有路勤为径”(猜学科的名称)答案是应用力学”。其中“书山有路勤为径”就是谜面;”学科名”就是谜目;“应用力学” 就是谜底。再比如“花褪残红青杏小“(猜一个科技术语)答案是“最新成果”。其中“花褪残红青杏小”是谜面,“科技术语”是限定的谜目,而“最新成果”则是此谜的“谜底”了。
同时四谜与物谜、印谜,同为灯谜的一支,其特色是必以圆图为谜面,上乘之作,四外有诗,国里有谜,趣味更浓于文字谜。圆谜制法与文义谜大同,即有会意、别解、拆合、假借、象形之别,一谜多法。例如“天安门上太阳升”,(射一字)谜底:“景”,这则乃是纯用会意之法。作为灯谜的一支,回谜禁忌也应与文义谜无异,最起码的一点——不能犯底。有四谜“电风扇”则射泊号“铁扇子,小旋风" ;画“三株树”就猜地名“三棵树”,以及画马隐马,四虎扣虎等等,以谜法视之,皆是犯底之制。文义谜从曹娥碑之迷面不成文义,到讲究优美通顺,从隐语露底,到强调不准相犯底字,此乃灯谜本身进步完善的表现,回谜难道还要停留于模仿古人,以犯底为能事的低级阶段吗?回谜,因必以画图出之,善迷能画者究属少数,故古今可观成例,较之文义谜,恰如九牛一毛,可供借鉴效法者尤少。如何作得“四外有诗,国里有谜”,有意制作者多在摸索之中。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即四谜也不能犯底,它必须有别于小孩子们的《看图说话》!苏轼日:“论画以形似, 见与儿童邻。”我辈制作画谜,应从中悟出点道理来。
二、猜灯谜的常规
我们知道了灯谜的三个要素。还需要了解猜灯谜的一些常规。所谓常规,就是人们在猜灯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遵守的规则。只要掌握这些规则,猜灯谜时就会免去很多的麻烦,尤其是初学者。一般的常规有这四个方面。
第一,谜底与谜面不能有一样的字出现。同样的字出现了用灯谜术语讲就是“露面”。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是不合格的。比如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(猜物理名词)谜底是“冲击波”。如果我们不去猜“冲击波”,而在猜“波长”或“前进波”就不行了。“波长”和“前进波”也都是物理名词,但“波长”的“长”和“前进波”的“前”都和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中的“长和前”相犯,因此就不能成立了。
第二,如果一条谜的谜目要求猜两个以上的词,那么谜底就要成文。也就是说按谜面联想出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谜底,连起来要够成一句话或一个词组。比如:“春风吹又生”(猜两部电影)一部“原野”一部是“苏醒”。“原野、苏醒”这两部电影连起来还可以构成一句完整的话或是词组。再如:“我住江之头,君住江之尾”(猜二个物理名词)一个是“遥感”,一个是“波长”。从谜面联想出来的谜底是大江之源和入海口相距太长,两地相思路漫漫,以谜底“遥感、波长”相和,这样谜底成文又与谜面不相犯。如把两个物理名词位置调换叫“波长、遥感”那就不成文了,所以只有“遥感、波长”是谜底了。
第三、所猜到的谜底,必须限定在谜目的范围之内,猜谜必须按谜目的要求的范围去猜。如果不合谜目要求的范围,谜底扣得再贴切,也不能算对。例如,谜面是“鸦雀无声”(猜一体育用语)谜底是“叫停”。有的听众猜出个“羽毛球”,这就不合乎要求了。“羽毛球”是体育名词,不是术语。而且谜面的“鸦雀无声”是乌鸦与麻雀不啼叫了。啼叫声停止,“叫停”是扣合最严密的。“羽毛球”就扣合不上了。谜底的“球”和谜面无从扣合,“羽毛”二字也很牵强。“鸦雀”是有羽毛,但有羽毛的何止“鸦雀”?所以此种扣法不合谜道。又比如“小小竹排江中游”的谜,谜目要求猜一个体育项目。谜底是“水上运动”。可有的人猜了“皮划舰”。竹排是水上漂浮比较原始的运输工具,但和“船”、“舰”有严格的区别。所以竹排不能扣“舰”。再者谜底上的“皮”也无着落。另外竹排行驶不用“划板”而用竹竿支撑进行。所以扣不上“小小竹排江中游”这个谜面。而“小小竹排江中之游”还是“水上运动”。竹排是物体,它是个引子。另外,“皮划舰”是“水上运动”中的一个小名词,而与项目和谜目所要求的不符。
第四、谜面的词义和谜底的词义必须是小扣大而不能大扣小,否则就犯了灯谜术语中“倒吊”的毛病了。比如:江、河、湖、、海、雨都是水,如果用水扣江、河、湖、海等其中一个就不行了。在这里“水”为大,其他为小。如“贞观,开元”是唐朝的年号,可以扣“唐”,如果用唐扣“贞观”和“开元”就不行了。因为唐朝的太祖李渊的“武结”到昭宗李晔的轮宁共五十八个年号,因此五十八个之一都是唐朝,可相扣,但唐不可扣其中一个。唐为大,其中一个年号为小。如“贞观之治”(猜电影演员名)“唐国强”。如用“唐国强”去扣“贞观之治”就不行了。因为还有“开元盛世”等典故。又比如:用“芙蓉面”为谜面,(猜京剧名词)谜底应是“花脸”。“芙蓉”扣花,“面”扣“脸”就是花脸。而如果把这个谜倒过来,用“花脸”(打一食品)猜“芙蓉面”就不行了。因为花有千百种,花为大,而芙蓉是千百种花之一为小,所以芙蓉就不能扣花了。
灯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,既能发挥猜谜者的聪明才智、开动脑筋,又能让大家享受到猜灯谜带来的快乐。那么,灯谜的有什么特征呢?
1、独特的结构: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,即谜面、谜目和谜底,也称灯谜三要素。
2、面与底别解: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,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,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,所谓”“谜贵别解”,别解方显谜味。
3、面与底异字: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,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,否则称为“露春”,灯迷一般是不允许露春的。
四、猜谜解字
1、“不要心急要小心(打一字)争"。这是一则增损离合谜,“不要心急” 即将“急"字的“心”字去掉,“要小心” 即选取“小”字的中心部分“ J”,将两部分组合就可以得到谜底为“争”。“争”字是个会意字,甲骨文字形由三个构件会意而成,上下各一只侧面手形符号,上手朝下,下手朝上,中间一个开口向上曲形的指示性符号,是个虚购的符号,表示物品被上下两只手牵引拉扯的意思。当然,两只手分别代表两个人,示意在朝各自的方向夺取一物。由此可知“争”字造字本义当为争夺或夺取。战国文字虽然两手相对之形较不明确,但彼此牵引的样子仍然可见。茶文则将上部的一只手改作爪,牵引拉扯的符号则贯穿于另一手中,两手相争的样子隐而不显。隶书则将牵引的符号则变为“J”,且将“又"字的手形变为了倒“山”形,两形类似“尹”字形。楷书字形则又将“J" 改为竖笔带勾的“」"。汉字简化后则变为了“争”。“争”字的本义为争夺,夺取。“争” 由争夺,夺取之义可以引申出语言上的辩论,争论之义。《礼记曲礼》 :“分争辩讼,非礼不决。”意思是:矛盾争论分清是非,没有礼就不能决断。此外“争” 还是中国的一种少见姓氏。
2、“扣门无犬吠(打一字) 问”。这是一则成句谜,谜面出自皎然《寻陆鸿渐不遇》中的一句。在猜射时,用到了增损离台法,“无犬吠” 扣合“口”,再加上“门”便可得到谜底为“问"。甲骨文“问"字的字形是“门”和“口”的组合,表示有人在外面敲门时,门内的人询问来人是谁,这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。目前还未发现“问"字的金文字形。“问” 字的战国文字字形承袭甲骨文字形,只是“口”字从下面往上移动了,进入了“门内"。隶变后楷书写成“間”, 汉字简化后写成“问”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问, 讯也。”“问"字本义就是讯问、询问。如《使记晏婴传》:“晏子怪而问之。 ”计六奇《明季北略》:“问民间疾苦。”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喜从何处来。”这里的“问”字都是用其本义。“问” 字还有问候、慰问之义,含有礼貌、关心的意思。如《论语雍也》:“伯牛有疾, 子问之。”“问”还引申出干预的意思。如“过问”“不闻不问” 。“问” 还有审讯,追究之义。如“问案”“问口供”“审问”等。“问”也有“向”的意思。如“我问他借的钱还没还。”在古代, “问” “讯” “诘” 的含义有所区别。 “问”的词义非常广泛,有询问、审讯、问候、聘问、问难等等。
五、成就佳谜五步骤
多年实践证明,如果能够将制谜流程化起来,就会大大提高制谜数量和质量。初步梳理包含5个步骤的流程:
1、阅读。谜人阅读,有其特殊目的——寻找制谜创意。以《东周列国志》为读本,采用“以谜促读,以读促制”方法,创作了不少作品。
2、积累。一是建立佳谜文档。持续将佳谜纳入,从中学习谜法、技巧。如“为政不正,理财无才,最终怎样?必然垮台。”(打一字)——败。二是积累预制件。《预制件在手,制谜好帮手》有过阐述。要而言之,预制件存储,尤其是好的预制件,往往是灯谜创作成功的利器。“木耳, 附子、藏木雪”(唐诗、打一人)谜底:李白。从中发现“藏木雪”扣“白” 这个预制件。
3、构思与创作。“四发” , 即厚积薄发、有感而发、一触即发、弹无虚发,是构思与创作的关键。这里侧重说下非常规制谜法,也就是从预制件入手,运用发散思维,以一制多。参加命题创作、创作赛,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套。如“皆和谐”扣,将其套到“诚大"里,拟出谜面“成就一生,要靠认真,成就天下,皆靠和谐(温州市职工疗休养基地名称一诚大)"。
4、修改。一些作品,刚开始谜味单薄。如“希望下去走基层(三国人物)——赵云”“为功名厮杀半生 (学科)——历史”。
5、总结。就是对前面步骤得失进行总结。成就佳谜体会有三点:一要分析创作赛资讯。揭阳市垃圾分类主题灯谜创作大赛,“小手牵大手, 个个齐出手;小步到大步,个个不停步(6笔字)——尖" ,谜面从“小手牵大手”“垃圾分类一小步, 健康文明一大步"化用而来,契合主办方宣传意图。二要注意谜面意境营造。“枝头鸟儿双栖,闺中少妇独倚(打一三国人)——娄圭”,独倚少妇睹物思情,感伤不如枝头双栖的鸟儿,以意境美取胜也。三要注意创新,制造亮点,吸引眼球。 如“张艺谋武侠巨片,无缘奥斯卡大奖(7字俗语)——英雄难过美人关”。
灯谜也是语言的艺术,灯谜的源头是隐语,隐语是古代的语言艺术。隐语的产生,是当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创造出来的。夏桀暴虐,民怨沸腾,老百姓不敢明谤,就用“时日曷丧,予及汝偕亡”(《书经》)这样的民谣式的隐语发泄怨怒之情,来反抗夏桀的暴虐。在春秋战国时期,诸候称霸,战乱频发,君王飞扬拔扈,不爱听逆耳忠言。如“楚庄齐威,性好隐语”(《文心雕龙》)所以臣民必先顺其所好,利用隐语向统治者劝谏,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。
现代灯谜的语言艺术,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、创作、整理、总结,逐步完善,成为有系统的理论,有条理的表现手法,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,是文字学和逻辑学的边缘学科。灯谜谜面以“积极修辞”的手法来修饰扣合谜底,以文字学中的一字多义及偏旁、部首、字形的分析组合等的特点,运用灯谜别解的方法,逻辑的推理或逆向推理等,构成一则完整的灯谜,其用心工巧,所以有许多大学教授与学者称灯谜为超短篇文学作品(其为“超短”,是指文字之简洁,而可成篇”,是其内涵和容量)。如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”(猜一唐诗),"《哀江头》、《送别》”。谜面撷取宋代柳永(《雨霖铃.寒蝉凄切》)中的第三句。这是首描写离情的词,首二句点明时间、地点景物将别;至”执手相看”无语中更将送别之情描述得柔肠百结,伤心失魄;接着由“念”字带起,设想别后道路“干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”。下半阙描述别后推想,从叹息自古至今离别之可哀。“更那堪” 句又推进一层。 接下来“今宵”二句,又是推想,柳岸晓风、残月,愁酒初醒,景物依旧,佳人何在。”此去”再推想到别后寂寞,美好年华虚度。“便纵有”二句,则层层深入,哀叹后会无期,风情向谁诉说,正是离情别绪哀怨无尽,余韵长绕。纵观全词,多是写景抒情,唯有“执手相看”句是描述人的动作形态,也是送别的点睛之笔,并由”无语凝噎”而推出下面的层层设想,将离别的哀怨阐述得淋漓尽致。谜面用此句击动上句“方留恋处、兰舟催发”。紧扣谜底“江头”、送别”、“竟无语凝噎” 则击动下面的层层推想,突出了江头送别的哀伤之情。谜底为杜甫的《哀江头》和王维的《送别》诗,并由此传递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。王维送别友人归隐南山陲的惜别之情,友人的无奈,夹杂着作者的羡慕之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,同归于“白云无尽时”。似这类的作品在灯谜的海洋里不胜枚举。一则好的灯谜,且不说灯迷表现手法的技巧,谜面与谜底所传递的信息量之大,不亚于写一短篇小说,而且是在不同的时代,阐述不同的事物,在短短的一则灯谜之中,承载着许许多多山川景色、人物情怀、历史典故。只有灯谜能够将各朝各代、风马牛不相及之事物联系起来。可见,一则灯谜所蕴含的信息之大,是任何同样多篇幅的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的,这也是灯谜的语言艺术所特有的特性。泰国谜家林仲杰先生在《典谜浅识》一文中说得好:“有称灯谜为超短篇之文艺作品,盖以一道灯谜的,从底到面,等于一段故事叙述,其内涵、情节,不让于长篇小说,或少则为数十字之小小说....”当然,对于当前某些纯为谜底拆字而堆砌成谜面的作品(有的也可以成谜)等于拆了一 大堆零部件,零散地抛给猜众,让其重新整合拼接,且谜面又味同嚼腊,就是破底亦趣味全无,这样的谜作,其内涵则不可与会意运典的谜作同日而语,所以近代谜涵则不可与会意运典的谜作同日而语,所以近代谜圣张起南说: 谜以会意为正宗”,即是从文学性、艺术性的角度来讲的。
综上所述,文学是语言的艺术,灯谜何尝不是语言的艺术,它同样需要“积极修辞”去描述件事物,就是运用典故,更是“积极修辞”的重要表现手法。近体诗的七言、五言律绝,均要求平仄协调,叶韵工稳,特别是唐代的诗歌,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。而灯谜也有已成定论各种表现手法,即灯谜的法门、规则。文学大师秦牧曾说: 要驯服文字这头“野兽”,将文学中的语言文字比喻为“野兽”,可见驾驭文字的难度。而灯谜历来被称为“灯虎”,猜灯谜称为“打虎”,其难度可见一斑。古今文人对语言艺术的认同是如此一致,因此说灯谜应是文学中的一个分支,一个独特的门类。